澳门永利集团网址APP

澳门永利集团网址APP首页

消防安全

政策法规

安全警示

安全知识

学院安全

您当前所在位置:

首页 >> 消防安全 >> 安全知识 >> 正文

防灾减灾实用手册


一 水灾的防范

易受水灾侵害的居民日常防范措施有哪些?

1、平时多学习一些防灾、减灾知识,养成关注天气预报的习惯,随时掌握天气变化,做好家庭防护准备。

2、密切关注汛期的洪水预警,服从统一安排,及时避难。

3、地处洼地的居民要准备沙袋、挡水板等物品,或砌好防水门槛,设置挡水土坝,以防止洪水进屋。

4、家中常备船只、木筏、救生衣等可以安全逃生的物品,汛期到来前检查是否可以随时使用。

洪水将要来临时,应做哪些物资准备?

1、准备一台无线电收音机,随时收听、了解各种相关信息。

2、准备饮用水、罐装果汁和其他保质期长的食品,并捆扎密封,以防发霉变质。

3、准备好保暖用的衣物及治疗感冒、痢疾、皮肤感染的药品。

4、准备手电筒、蜡烛、打火机、颜色鲜艳的衣物及旗帜、哨子等,以便遇险时当作求救信号。

洪水来临时,哪些地方是危险地带?

1、危房里及危房周围

2、危墙及高墙旁

3、洪水淹没的下水道

4、马路两边的下水井及窨井

5、电线杆及高压线塔周围

6、化工厂及贮藏危险品的仓库

怎样防止洪水涌入室内?

1、房屋的门槛、门窗是进水部位,应用沙袋、土袋筑起防线。

2、用胶带纸密封所有的门窗缝隙,可以多封几层。

3、将老鼠洞穴、排水洞等一切可能进水的地方堵死。

二、家庭火灾逃生

家庭防止火灾小常识

1、使用煤气灶或电热器时,人不要离开。对炉灶、烟囱等要经常检查,如果有裂缝要及时修补。

2、油锅起火时要立即关闭燃气开关,用锅盖或大块湿抹布盖住起火油锅,切忌往油锅里浇水。

3、电器起火时,应立即切断电源,切忌用水扑救。

家庭火灾逃生求救方法

1、发现起火,迅速逃离火场,拨打119。

2、如起火时处在楼房中,可在窗口阳台等处向外呼喊、挥动醒目布条等发出求救信号。可用现成的绳子或用床单、被罩等结成绳子,一端拴在门、窗、暖气管等牢固物体上,沿绳爬下。如有雨水管、电线杆等,可顺着下滑。

3、逃离火场时,要匍匐前进,并用湿毛巾捂鼻、用浸水的棉被护身快速逃离。如衣服着火,应水浸、水淋或卧倒翻滚,不要直立奔跑或站立。

4、若暂时无法逃离,可将毛毯、窗帘等织物钉或夹在门上并不断往上浇水,以阻断外面的火焰及烟气。

三、地震自救互救

自救脱险

1、如果被埋,一定要坚信会有人前来救援,如果两个或多个人一起被埋,一定要相互鼓励。

2、在能行动的前提下,应逐步清除压物,尽量挣扎出来。要尽力保证一定呼吸空间,如有可能,用毛巾等捂住口鼻,避免灰尘呛闷发生窒息。

3、尽量节省力气,用敲击的方法呼救。注意外边动静,伺机呼救。

4、尽量寻找水和食物,创造生存条件,耐心等待救援。

如何寻找被埋压的人?

1、找熟悉情况的人指点,按照当地居住习惯寻找。

2、喊话或敲击器物,俯身趴在废墟上面仔细听寻是否有回应。

救人注意事项

1、挖掘中,要先找到被埋压者的头部,清理口腔、呼吸道异物,并依次按胸、腹、腰、腿的顺序将被埋压者挖出来,避免二次伤害。

2、如被埋压者伤势严重,施救者不得强拉硬拖,应设法使被埋压者全身暴露出来,查明伤情,采取包扎固定或其它急救措施。

3、对暂时无力救出的被埋压者,要使废墟下面的空间保持通风,递进食物和饮用水,待时机成熟时再进行营救。

4、对挖掘出的伤员采取人工呼吸和包扎、止血、镇痛等急救措施后,迅速送往医院。

四、龙卷风的防范

龙卷风的防范

各类危旧住房、厂房、工棚、围墙、临时建筑、在建工程、市政公用设施、游乐设施、各类吊机、施工电梯、脚手架、铁塔、海上船只、港口码头设施等可能因抗风能力不足而被吹倒(翻),阳台、屋顶上的花盆、空调室外机、雨篷、太阳能热水器、屋顶杂物,建筑工地上的零星物品、工具、建筑材料等容易被风吹落,门窗玻璃、幕墙玻璃等被强风吹碎或吹落,都可能造成人员伤亡。

躲避龙卷风的最佳处在哪里?

1、在家时,务必远离门、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,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。躲避龙卷风最安全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。

2、在电杆倒、房屋塌的紧急情况下,应及时切断电源,以防止电击伤人或引起火灾。

3、在野外遇龙卷风时,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,但要远离大树、电杆,以免被砸、被压和触电。

4、驾(坐)车外出遇到龙卷风时,千万不能开车躲避,也不要在汽车中躲避,因为汽车对龙卷风几乎没有防御能力,应立即离开汽车,到低洼地躲避。

在家中如何躲避龙卷风?

1、迅速撤退到地下室或地窖中,或到最接近地面的屋内,并面向墙壁抱头蹲下。

2、迅速到东北方向的房间躲避,远离门窗和房屋外围墙壁。

3、尽可能用厚外衣或毛毯将自己裹起,用以抵御可能四散飞溅的碎片。

4、躲进跨度小的房间要比大房间安全。

附:防灾减灾实用手册(水灾、火灾、地震、龙卷风)

一 水灾的防范

易受水灾侵害的居民日常防范措施有哪些?

1、平时多学习一些防灾、减灾知识,养成关注天气预报的习惯,随时掌握天气变化,做好家庭防护准备。

2、密切关注汛期的洪水预警,服从统一安排,及时避难。

3、地处洼地的居民要准备沙袋、挡水板等物品,或砌好防水门槛,设置挡水土坝,以防止洪水进屋。

4、家中常备船只、木筏、救生衣等可以安全逃生的物品,汛期到来前检查是否可以随时使用。

洪水将要来临时,应做哪些物资准备?

1、准备一台无线电收音机,随时收听、了解各种相关信息。

2、准备饮用水、罐装果汁和其他保质期长的食品,并捆扎密封,以防发霉变质。

3、准备好保暖用的衣物及治疗感冒、痢疾、皮肤感染的药品。

4、准备手电筒、蜡烛、打火机、颜色鲜艳的衣物及旗帜、哨子等,以便遇险时当作求救信号。

洪水来临时,哪些地方是危险地带?

1、危房里及危房周围

2、危墙及高墙旁

3、洪水淹没的下水道

4、马路两边的下水井及窨井

5、电线杆及高压线塔周围

6、化工厂及贮藏危险品的仓库

怎样防止洪水涌入室内?

1、房屋的门槛、门窗是进水部位,应用沙袋、土袋筑起防线。

2、用胶带纸密封所有的门窗缝隙,可以多封几层。

3、将老鼠洞穴、排水洞等一切可能进水的地方堵死。

二、家庭火灾逃生

家庭防止火灾小常识

1、使用煤气灶或电热器时,人不要离开。对炉灶、烟囱等要经常检查,如果有裂缝要及时修补。

2、油锅起火时要立即关闭燃气开关,用锅盖或大块湿抹布盖住起火油锅,切忌往油锅里浇水。

3、电器起火时,应立即切断电源,切忌用水扑救。

家庭火灾逃生求救方法

1、发现起火,迅速逃离火场,拨打119。

2、如起火时处在楼房中,可在窗口阳台等处向外呼喊、挥动醒目布条等发出求救信号。可用现成的绳子或用床单、被罩等结成绳子,一端拴在门、窗、暖气管等牢固物体上,沿绳爬下。如有雨水管、电线杆等,可顺着下滑。

3、逃离火场时,要匍匐前进,并用湿毛巾捂鼻、用浸水的棉被护身快速逃离。如衣服着火,应水浸、水淋或卧倒翻滚,不要直立奔跑或站立。

4、若暂时无法逃离,可将毛毯、窗帘等织物钉或夹在门上并不断往上浇水,以阻断外面的火焰及烟气。

三、地震自救互救

自救脱险

1、如果被埋,一定要坚信会有人前来救援,如果两个或多个人一起被埋,一定要相互鼓励。

2、在能行动的前提下,应逐步清除压物,尽量挣扎出来。要尽力保证一定呼吸空间,如有可能,用毛巾等捂住口鼻,避免灰尘呛闷发生窒息。

3、尽量节省力气,用敲击的方法呼救。注意外边动静,伺机呼救。

4、尽量寻找水和食物,创造生存条件,耐心等待救援。

如何寻找被埋压的人?

1、找熟悉情况的人指点,按照当地居住习惯寻找。

2、喊话或敲击器物,俯身趴在废墟上面仔细听寻是否有回应。

救人注意事项

1、挖掘中,要先找到被埋压者的头部,清理口腔、呼吸道异物,并依次按胸、腹、腰、腿的顺序将被埋压者挖出来,避免二次伤害。

2、如被埋压者伤势严重,施救者不得强拉硬拖,应设法使被埋压者全身暴露出来,查明伤情,采取包扎固定或其它急救措施。

3、对暂时无力救出的被埋压者,要使废墟下面的空间保持通风,递进食物和饮用水,待时机成熟时再进行营救。

4、对挖掘出的伤员采取人工呼吸和包扎、止血、镇痛等急救措施后,迅速送往医院。

四、龙卷风的防范

龙卷风的防范

各类危旧住房、厂房、工棚、围墙、临时建筑、在建工程、市政公用设施、游乐设施、各类吊机、施工电梯、脚手架、铁塔、海上船只、港口码头设施等可能因抗风能力不足而被吹倒(翻),阳台、屋顶上的花盆、空调室外机、雨篷、太阳能热水器、屋顶杂物,建筑工地上的零星物品、工具、建筑材料等容易被风吹落,门窗玻璃、幕墙玻璃等被强风吹碎或吹落,都可能造成人员伤亡。

躲避龙卷风的最佳处在哪里?

1、在家时,务必远离门、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,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。躲避龙卷风最安全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。

2、在电杆倒、房屋塌的紧急情况下,应及时切断电源,以防止电击伤人或引起火灾。

3、在野外遇龙卷风时,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,但要远离大树、电杆,以免被砸、被压和触电。

4、驾(坐)车外出遇到龙卷风时,千万不能开车躲避,也不要在汽车中躲避,因为汽车对龙卷风几乎没有防御能力,应立即离开汽车,到低洼地躲避。

在家中如何躲避龙卷风?

1、迅速撤退到地下室或地窖中,或到最接近地面的屋内,并面向墙壁抱头蹲下。

2、迅速到东北方向的房间躲避,远离门窗和房屋外围墙壁。

3、尽可能用厚外衣或毛毯将自己裹起,用以抵御可能四散飞溅的碎片。

4、躲进跨度小的房间要比大房间安全。

2018年06月07日 11:04  浏览:

上一条:夏季安全温馨提示
下一条:防灾减灾知识简介